執著是為了不讓自己後悔

2007年8月29日

【報章雜誌】聯合新聞網全球觀察 2007.08.29. -- 妳是「情緒中產階級」嗎?

妳是「情緒中產階級」嗎? 2007/08/29 (原文網址)


我們消費,並非單純為了滿足表面上的物質需求或欲望,我們和金錢之間,其實摻雜了錯綜複雜的情緒與期望。

許多女人──如我──需要相信,金錢可以複製中產階級神話所代表的一切安全、保障和認同;我把這些人稱作「情緒中產階級」(emotional middle class)。

我們消費,並非單純為了滿足表面上的物質需求或欲望,我們和金錢之間,其實摻雜了錯綜複雜的情緒與期望。我們實際的和嚮往的生活方式,不再受限於經濟能力,消費行為已經和階級脫鉤,《紐約時報》一篇有關美國社會階級的報導指出,生產模式的改變,促使「中國或其他地方的工廠,產出如今幾乎人人買得起的手機相機和其他奢侈品」。此外,越來越多人擁有前所未見的信用額度(因此也擁有更多債務)。

《紐約時報》也指出,銀行如今對於風險評估更具信心,「由於金融業者對低收入戶擴張信用,如今,擁有住宅或駕駛新車,不再是中產階級的象徵。」這一切,把我們的胃口愈養愈大,我們的薪水也許沒增加多少,但高漲的生活水平以及過去被視為奢侈品的物質如今唾手可得,模糊了階級之間的界線,改變了我們認為身為全球最繁榮國家的子民所應享有的權利。在這樣的富饒之下,一股未曾言明的「理所當然感」,隱約成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靠一份平凡薪水,過有錢人的生活,成了一件辦得到的事。

這時,微妙的變化發生了。
過去,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喜悅、經濟安全感和自我認同,來自教育、所得、職業和財富這四項界定階級的傳統元素,現在,一個人對生活型態的渴望、實現或維持,也顯得重要起來。這個新出現的階級,透過消費來滿足情緒需求,藉由物質來創造感情避風港,於是,階級中的成員便陷入需求與欲望之間的三不管地帶,試圖拉近兩者的距離。

「情緒中產階級」不能用金錢來界定,而是得用「欲望」與「恐懼」的程度。
我們拚命工作來滿足欲望,而代價,就是在承擔過高財務風險而引來的焦慮;但是,由於我們同時明白自己享受了特權,因而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罪惡;甚至,我們在有所渴望的當下,其實就能感受內心上下交戰,覺得自己不應該如此注重「物質」。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女人,一方面抱怨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一方面又為了有欲望而充滿罪惡感,」《富裕心靈》(The Wealthy Spirit)的作者齊蕾.坎貝爾(Chellie Campbell)說。

情緒中產階級橫跨各個世代。「我認為年輕人比較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物質面,」NBC電視台《今日》節目的財經主編琴恩.查茲基(Jean Chatzky)評論:「因為他們年紀輕輕就被授予信用額度,他們早就是企業行銷的目標。當你把各種微小的行銷訊息拼湊起來,就能發現,他們想讓你買單的,是一種完美的生活。
為了過完美生活,你得擁有一棟大房子、兩輛汽車,以及讓中產階級把可支配所得悉數卡進去的各種東西,報章雜誌和電視節目全都描繪一個遠非真正的中產階級者所能負擔的富裕生活。

然而,在這個「二十萬,現在只值十萬」的世界──《紐約時報》簡潔有力地這麼說──與其說情緒中產階級是一個經濟階層,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心態,一種導致我們憑著感情和恐懼、而非依據實際經濟能力過生活的心態。
我們把欲望誤認為需求,於是不由自主地血拼、高築卡債。我們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因此拚了老命買好學區的房子。如今,我們已到了把四分之三稅後所得投入房貸、健保、托兒和稅金等固定成本的地步。不論財力如何,我們的恐懼和夢想已把我們推到極限邊緣,甚至邊緣之外。

的確,沒有一個確切金額可以定義這個族群。
這個階級的成員信奉兩尊神:一尊保佑我們賺錢買好地段的房子,住家附近有個門口不需設置金屬探測器的好學校;另一尊鄙夷物質主義,相信朋友、家人和生活品質比我們可以擺在銀行裡的任何資產更有價值。

情緒中產階級究竟賭上了什麼?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害怕失去?

(本文摘自新書《不是我嚇妳,女人真的要理財》,早安財經文化提供)


======================
欲望人人都有、巧妙各有不同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